The Oldest and Largest Filipino-Chinese
Newspaper in the Philippines

觀讀中國:入秋風物費思量:美涉台連發三動作,意在何為?

10/18/2020

                                                                    周忠菲

  距美國大選已不足三周。特朗普團隊為了選票,應急方案一個接一個,不斷“出招”,還宣佈將有“十月驚喜”。其“前景”顯示,臺灣問題有可能成為特朗普政府為轉移矛盾而故意“洩洪”的目標。觀察點之一是9月底以來,特朗普政府大選辯論中不提對台政策。涉台方面卻一連做出三個動作。將這三個動作加在一起,可辨識美國假和平、真挑釁的伎倆,以及用臺灣問題衝擊中美關係的目的。

  一、三個動作環環相扣,蓄謀為“台獨”開闢空間。

  特朗普執政以來在中美關係上不斷出手,貿易戰、科技戰、法律戰、輿論戰、外交戰,幾乎窮盡所有手段。在打“臺灣牌”上,尤為肆無忌憚。每一招都是美方挑起,結果是每一招都沒有撈到好處。臺灣問題上的博弈,更是你來我往,招招接應,沒有一絲含糊。在這個背景下,近日美國涉台問題畫風卻出現某種改變,連拋三個動作:

  其一,美首場辯論未“聚焦美中關係”。釋放“美國從中國的邊緣後退之意”(10月6日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

  公眾不會忘記,大選初期,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月11日報導,特朗普在接受保守派電臺主持人休•休伊特採訪時公開表示:“如果這次選舉唐納德•特朗普輸了,中國將擁有美國。如果我沒有贏得選舉,中國將擁有美國。(這樣)你們會不得不學習講中文(You're going to have to learn to speak Chinese)。末尾還加上一句:“你們會想知道真相的。”

  然而接下來的“真相”卻越來越“撲朔迷離”。9月29日,首輪大選辯論正式開場。這場辯論事後被喻為“政治抹黑秀”。辯論中,特朗普和拜登都回避闡述各自的政策主張,都不提具體政見。最高法院的任命問題、種族主義等事前渲染的“議程設置”,統統在“言論互毆戰”中被“彌漫”、被“跑題”、被“脫軌”。當晚美國媒體對辯論報導使用的頭條標題,意外地保持高度一致:不涉及任何政策報導。內容集中於“辯論純屬混亂”和“無窮無盡的吐槽”。其中,《紐約時報》的評論是:兩位候選人對彼此的尖酸蔑視,在現代美國政壇可謂聞所未聞。《華盛頓郵報》稱:哥們兒,別插嘴,閉嘴。也有媒體委婉地抱怨(全國廣播公司 NBC):“首場辯論並非主持人原本可能期待的,那種平和的政策理念交流。”在這些輿論甚囂塵上的背景中,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場全美關注的首場大選辯論中,中美關係“意外地”不被提及。這種“撲朔迷離”的政治效果,乍一看,釋放出“從中國邊緣後退”的美國信號,實際上,卻留下美國“強化臺灣問題之意”的政策空間。這只是美國利用大選的“間歇”,而設置伏筆。

  其二,“假和平,真挑釁”,繼續訛詐。

  美國中期選舉時,副總統彭斯接受CNN採訪時,曾高聲叫賣:“美國絕不會在南海退縮。”同時彭斯“倒打一耙”,聲稱“特朗普的領導起效了。中國想要一個不同的美國總統”。中期選舉後,彭斯又“畫龍點睛”,正式拋出“美國受到威脅”說。彭斯宣稱“就像總統所說的那樣,我們發現中國正在試圖干預我們美國的民主”。其後,美國圍繞南海,台海,涉台動作層層加碼。

  今年8月以來,隨著大選臨近,美台關係往“突破行政限制”和強化武器售台兩個方向發展。先是環境與衛生部長訪台,後又策劃副國務卿訪台。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在聯合國會見臺灣駐紐約辦事處人員。美國行政部門進一步放風說“不排除國務卿可能訪台”,個別高官甚至釋放“美台可能建交”信號。對此赤裸裸的挑釁,中國政府以戰機飛越臺灣“領空”,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進行了實實在在的回擊。

  10月9日,突然“峰迴路轉”。美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臺灣問題表態。蓬佩奧說:“本屆政府一直不懈努力,以確保我們與中國之間就臺灣問題達成的諒解能夠得到落實。”他進一步表述:(我們)“認識到臺灣是美中衝突點,(我們)不想這樣。”主持人提到,英國《金融時報》本周有篇文章談“中國和美國會因為臺灣開戰嗎”?主持人進一步追問:“一些美國議員、軍事專家和一些對華鷹派人士,呼籲華盛頓對臺灣防務做出更明確的承諾”,詢問蓬佩奧“有何看法”,蓬佩奧提到《與臺灣關係法》和“美國的承諾”,提到“向臺灣出售武器”以及“確保臺灣及其周邊航行自由”。接下來,反華急先鋒蓬佩奧收住鋒芒,不明不白地說:(美中)“有一系列已經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諒解。”最後,蓬佩奧戲劇性地宣稱“我們想要和平”,“但我們將確保履行我們對臺灣的所有義務”。

  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中美之間涉及臺灣問題的諒解,體現於三個聯合公報和一個中國原則。而特朗普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除了包括三個聯合公報,還將“臺灣關係法”納入,最近又公開加入雷根政府時期的“六項保證”。特朗普政府的目的是“假和平,真挑釁”。因為美國認為,手裡握有民進黨在臺灣當權這塊牌,可以“頤指氣使”。可以把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上升到以臺灣問題來左右中美關係的層次。

  其三,民進黨配合美國,“買空賣空”。在美國將繼續“突破行政限制”、強化武器售台的示意下,民進黨當局借“雙十節”舉行“中華民國國慶”之機,發表了“身段放軟“的講話,罕見地表示要在兩岸關係上“尋求對話”。“買空賣空”,在保住“中華民國”的同時,卻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大陸國台辦以“對民進黨當局領導人和島內民意機構負責人”涉兩岸關係內容講話進行評論的方式,指出講話“充滿對抗思維和敵對意識”,指出民進黨仍在鼓吹謀“獨”言論。挑明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進行挑釁”,告誡其“挾洋自重只會自食惡果”,發出“路由民進黨自己選擇“,“台獨是絕路”的警示。隨後,正如我們看到的,美國進一步加大武器售台。目前,美國武器售台議案已經提交國會。民進黨做出“在兩岸關係上尋求對話”的姿態,純屬配合美國的假動作。

  二、連出三招,為何這樣猛?

  當下台海局勢,近期確有走向危機的可能。主要原因,一是中美關係變了,表現在歐亞、亞太、東亞戰略層面,中國都牢牢站穩了腳跟,不怕風裡、浪裡行船。套一句西方國際關係界常用的行話,可以說中美關係確實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至於美國吆喝“中國威脅”,要拉幫結夥,形成“合圍”,總起來看,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那麼容易。亞洲北約,印太戰略,東盟立場等,各有算盤,不贅述。二是美國變了,變得沒有那麼底氣十足,變得在亞洲有些捉襟見肘。臺灣也變了,國民黨制衡能力下降,擁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一手遮天。這導致美國對台政策發生變化,為“台獨”開闢一定空間,成為既定內容。三是民進黨圖謀長期執政,需要以假亂真,將兩岸關係緊張“歸罪”於大陸。美國需要幫民進黨唱戲,作怪。

  但也要看到,美國打壓中國,正是為了平衡世界正在更加自信地同中國打交道,因此,美中衝突是長期的。作為霸權國家,美方骨子裡是不把任何條約和國際信義看在眼裡的。利用民進黨當權,為“台獨”開闢空間,把臺灣問題變成衝擊中美關係的“爆破點”,這樣可以減少美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因此,誰當總統,我們都不能放鬆警惕。

  三、入秋風物費思量。

  這裡要強調的是,從美國國內矛盾和國際處境變化的需求看,美國政府冒“一中一台”風險,挑起事端的可能性,不能低估。至於是否繼續“非理性”打“臺灣牌”,走投無路之際會不會“出賣臺灣”,是另一個戰略層面的問題。

  第二點強調,穩住台海戰略格局,首先就是反“台獨”,及時揭穿民進黨的政治盤算。民進黨現在按美國劇本“走龍套”,“放低身段”,骨子裡對大陸的敵意,不是減少而是增加。

  第三點強調,兩岸關係的實質在於政策界限清晰。大陸襟懷坦白,最大善意,就是堅持保持“九二共識”的大門,對臺灣所有政黨開放,包括對民進黨。民進黨則是一貫陽奉陰違。民進黨中的頑固“台獨”勢力,早就拋棄了“九二共識”,這也是他們贏得美國青睞的“進身階”。現在民進黨當局說的“不帶前提”的兩岸“接觸”、“和談”,就是沒有一中原則為前題的“接觸”、“和談”,這不就是美國要促成的“台獨”空間嗎?民進黨當局說大陸釋放的“是抽象的善意”,民進黨的具體做法,卻是加強美台勾連,尤其是將臺灣,進一步納入美國的“軍事盟友圈”。讓美國為民進黨“保駕護航”,讓民進黨執政,成為長期現象。兩岸不接觸,更加符合當前民進黨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入秋風物,“費思量”。大選後,局勢萬變,美中恢復友好關係的難度甚大。此外,短期而言,歷史經常不是理性的。民進黨需要思考如何承受的問題。中國政府自今年一月起,在應對特朗普政府打“臺灣牌”時,就以多種方式強調:在反對“台獨”分裂主義方面,最需要的是警惕台海失控,殃及周邊。最近美國連續採取三個動作,說明美國不會放棄打“臺灣牌”的敲詐機會,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大陸絕不退讓。

  大陸多次提醒,選擇權在民進黨自己手上。大陸明言,我們打擊的是“台獨分裂勢力”。塞下秋來風景異。海峽對岸的民進黨當局,好自為之。(作者為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