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est and Largest Filipino-Chinese
Newspaper in the Philippines

海外華文話劇藝苑的一枝奇葩 ——我觀上世紀中葉的菲華話劇(一)

09/19/2020

                                                                                      汪義生

     我長期研究菲律賓華文文學,收藏了許多菲華文學作品,其中有十多本早年菲律賓劇藝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學刊物《劇與藝》和話劇劇本選《劇藝叢書》,以及吳文品著《菲華話劇滄桑》。拜讀後,我對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菲華話劇刮目相看,並引發了研究的興趣。上世紀中期,海外各國華文話劇運動蓬勃興起,出現了不少劇作家和作品。在我看來,若論劇作的數量之多,水準之高,菲華話劇可謂首屈一指。

劇壇繁花似錦

    1936年,菲華文化界抗日協會在馬尼拉成立。七七事變後,菲律賓華社與祖籍國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觀念深入人心,各界人士都積極行動起來,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華人

青年組織起演劇隊,踴躍排練反映抗日救亡內容的話劇。當時演出的劇碼大都從中國內地引進,這是菲華話劇的濫觴。

    1945年初,美軍殲滅了駐紮在馬尼拉的日軍,菲律賓光復。禁錮了4年之後,一朝解禁,華文話劇演出在華社大受歡迎,激發了劇本創作熱。1950年冬,菲律賓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簡稱“文聯”)成立,話劇演出和劇本創作興起了高潮,幾位老資格的話劇編導、劇作家創作了大量作品,並出版了劇作集,如陳明勳出版了《黎明之歌》,島客(陳烈浦)出版了《島客劇選》第一、二集,吳飛雄出版了《我見爸爸》。另有一些中青年劇作者如荒山(蔡秀報)、杜若、吳一雄、李成之、林泥水、朱維堯(朱雲)、許希哲等,他們的作品大都由馬尼拉劇藝社或各華校、華社劇團搬上舞臺,在菲律賓各地演出,許多劇本還在菲華各大報副刊上發表。其中,像林泥水的獨幕劇《天子之戲》、《逃婚》、《誰之咎》,多幕劇《阿飛傳》,許希哲的獨幕劇《冤獄》、《真戲》、《十和》、《“花會”之果》等,在菲華社會頗受好評。50年代後期,還有一本《菲華劇選》問世,可謂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菲華話劇之集錦。

    這一時期的菲華話劇選材範圍不是很廣,大都表現菲國華僑由於祖籍國貧弱,淪為“海外孤兒”,得不到保護,喪失了做人的尊嚴,甚至被任意剝奪居住權和生存權,有的劇作家在作品中探索華僑悲慘命運的根源。有部分作品反映抗戰時期華僑與當地原住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歷程。數量最多的是取材于當時菲華社會生活的劇作,觀劇中所塑造的各類人物形像及其生活狀況,令人感歎華人在異國他鄉生活的艱難處境。

    進入六十年代後,菲華話劇事業更加蓬勃發展。老一輩劇作家寶刀不老,迸發出了旺盛的創作力。島客是菲律賓著名學者、政論家,業餘在話劇創作上筆耕不輟,他寫的劇本很受華僑社團、僑校劇團歡迎。島客本時期的作品編輯成《社會劇選》出版。陳明勳熱衰于菲華話劇事業,導演的話劇有數十出,並創作了《莎樂美》等劇作。中年作者在藝術上日臻成熟,以林泥水為例,他接連寫出了多幕劇《馬尼拉屋簷下》、《光榮之家》,獨幕劇《飯碗》、《龍生龍子》、《教女成鳳》、《魔窟》等。林泥水創作的每部劇本都搬上了舞臺,在菲律賓各地演出,有菲華劇壇“鬼才”之稱。難能可貴的是,這一時期菲華劇壇湧現的許多作品並沒有局限于對華社的生活作浮光掠影的表現,而是由表及裡,揭示了華人社會中存在的諸如嗜賭成性,爾虞我詐等根深蒂固的陋習。劇作者暴露華社陰暗面,目的是揭示病症,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對菲華劇壇影響和貢獻最大的當數蘇子。“蘇子本名蘇德西,出錢出力支持文藝活動,在菲華僑社,堪稱第一人。他酷受戲劇(包括話劇、平劇),抗戰時期便在菲律賓參加話劇演出,四十年如一日”①任馬尼拉劇藝社社長的蘇子創辦了菲律賓劇藝出版社,於1963年4月起出版半年刊《劇與藝》雜誌。蘇子任該雜誌社社長兼發行人,亞薇(蔡景福)任總編輯,許希哲任駐臺灣代表兼執行編輯。該刊每期篇幅達四五百頁,圖文並茂,一期未脫地出版了八年多,刊登了大量話劇演出活動、照片和劇本,對菲華話劇事業的發展和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沒。《劇與藝》上開設《世界各地華僑劇訊集錦》欄目,便於各地話劇界間的交流,還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純文學作品,作者涵蓋菲律賓、臺灣、香港、美國等地,在推動海外華文文學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該刊每期免費寄贈菲律賓及海外各中學以上僑校圖書館一千多冊,以支持各地僑校的話劇運動。菲律賓劇藝出版社還陸續編輯出版《劇藝叢書》15輯,為各國僑界話劇團體提供了大量演出劇本,廣受歡迎。

1972年9月21日,菲律賓當局頒佈全國實施軍事戒嚴法,菲國所有報刊停止出版。《劇與藝》的編輯也告中斷。菲華話劇在最燦爛的時候突告沉寂,令人扼腕歎息。回顧海外華文話劇發展史,我們看到,菲華話劇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當年,還沒有任何一國出現過華文“劇藝出版社”,也沒有任何一國編輯出版過如此厚重的華文劇藝雜誌和話劇劇本叢書。菲華戲劇工作者的努力與貢獻,令人肅然起敬。(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