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est and Largest Filipino-Chinese
Newspaper in the Philippines

觀讀中國:中美關係還能差成什麽樣?

08/04/2020

                                                                                                          趙佳

 

  美國國務院7月30日發的一條twitter提到,‘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is a Marxist-Leninist regime.’再次渲染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的差异。這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一周前談話裏的內容,他還提到,美國再也不能忽視中美兩國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根本不同。蓬佩奧的這番說法被一些媒體解讀為“新鐵幕演說”。外界擔心這會開啓新冷戰,甚至擦槍走火。

  對于美國近來對中國的發難,有評論指出,這是美當權者在為11月總統大選謀選票。在對華强硬這件事上,是次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似乎差別不大,大選結束後,恐怕中美關係已回不到過去。究其根源,這與兩國信任赤字、文化差异有莫大關係。但是,中美兩國關係還能差成什麽樣?筆者並不完全悲觀。畢竟完全脫鈎的代價實在太大。

美方接連發難

  6月以來,美國多位重要官員陸續發表對華政策演講,對中國展開輿論攻擊。

  先是6月24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在演講中强調,特朗普政府正在扭轉以往對華政策的錯誤。隨後,美司法部長、聯邦調查局(FBI)主管分別就經濟和國家安全發表了針對中國的講話。

  美方此輪攻擊的重頭戲要數7月23日蓬佩奧的對華政策演講。他在演講中處處透出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還稱要由“自由世界”來設定“標準”。蓬佩奧認為美國再也不能忽視兩國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根本不同,表示尼克松政府當時向中國示好是希望誘導改變,但並不成功。

  美方的連番文攻已經說得非常露骨,就是要與中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和話語權的爭奪。

  其實,意識形態之爭並不是近來才有的,只是幾十年來,不同意識形態之間把力量更多地放在追求和平與發展之上,直至近來再度成為一些政客手中的棋子。

  在外交上有一條基本的國際關係準則,那便是“不干涉別國內政”。美方的一些行為無疑是對中國內政的橫行插手及對意識形態對立的挑動。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日前所言,每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都是基于各自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澱,應該由本國人民來决定。

  尊重不同國家人民的選擇,這不是一個因為文化差异而完全無法理解的話題。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中美方便曾聲明——美國相信,改善具有不同意識形態的國與國之間的聯繫,以便减少由于事故、錯誤估計或誤會而引起的對峙的危險,有助于緩和緊張局勢的努力。各國應該互相尊重並願進行和平競賽,讓行動作出最後判斷。

  在世界各國普遍有意淡化意識形態差异,以合作謀共同發展的時代,美國此舉無疑是在把水攪渾。

中美的信任赤字

  在話語權爭奪方面,筆者認為,這其中包含了中美兩國的文化差异與信任赤字。

  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國迅速成為“世界老大”。而信奉“修昔底德陷阱”說的人們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守成大國,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導致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奧布萊恩在上月的一次講話中就提到,“特朗普政府在對中共行動的威脅終于覺醒”,美國將采取“果斷行動”“全面抵抗”。美司法部長威廉·巴爾也在講話中指責中國與美國做生意的終極目標是取而代之、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可見,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美國一些政要堅定認為中國日益增强的經濟、科技和國際地位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威脅。

  要努力保住世界第一的地位,保住自身在全球事務中絕對的話語權,這是美國的思維。這不僅僅是針對中國,而是針對歷史進程上每一個有望趕超美國的國家,中國,只是恰好身處其位罷了。但中國的思維似乎與之大相徑庭。不論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還是防長、外長都多次在國內外場合中稱,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對內,中國通過脫貧攻堅、教育改革讓底層民衆解决溫飽、有上升渠道。對外,中國通過對外援助、“一帶一路”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展。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2012年年底,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有9899萬人,接近菲律賓總人口。這部分貧困人口計劃要在今年年底實現脫貧。中國政府通過提供就業機會、提供教育、把部分人口從深山等不適宜居住的地方遷往城鎮等,讓這部分人真正擺脫貧困,能吃得飽穿得暖。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在許多公共設施的建設、醫療保障系統的改革、幼兒教育和老人照護方面落實了許多政策。

  由此可見,中國追求的公平並不是說說而已,先富帶動後富,讓所有人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國這麽多年真正在踐行的。1990年,中國的GDP僅為0.36萬億美元;2019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4.34萬億美元。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民衆對中國政府滿意度超過了93%。對比近二三十年,中國國內的經濟、社會面貌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推之海外,中國可以在與各國的合作中繼續發展,也能幫助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本國經濟、提供就業崗位,何樂而不為?當然,在各國都要發展,中國已經對世界有更大貢獻的情况下,相應地配以其更大發言權,讓權利與義務相配才是公平的體現。

  明顯的,中國與美國在同一問題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這需要兩者協商溝通進行調解。

中美難以完全脫鈎

  近兩年,美國不時有聲音鼓吹中美脫鈎,鼓動美國企業“重返美國”。新冠疫情發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重組國家戰略儲備計劃,希望改善美國的供應鏈,將“關鍵”製造業帶回美國。同時,美國又在科技、貿易、人員交流等多個方面為兩國正常交往發展設卡。

  中美真的能完全脫鈎嗎?理論上有可能,但是這樣的代價在世界上沒有國家能够承受,企業成本增加、市場急速萎縮、失業率飈升,進而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全球經濟也會受到异常嚴重的拖累。所以,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會傻到這麽選。

  在兩國不同的思維模式之下,中美競爭預計將是長時間的,但世界依然希望兩國能重修舊好。這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期的談話裏可以一窺:希望美國下一任總統能首先穩定與中國的關係,因為亞洲區域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要求很高,但中美關係的穩定對美國也是重要的。”